关于对省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第13030646号提案的答复
- 发布时间:2025年09月12日
- 编辑:白其鹭
- 来源:
辽农提〔2025〕116号
侨联界别:
您(你们)提出的关于《关于推动微生物产业体系建设,夯实食品安全保障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经会同省科技厅、省农业科学院等部门研究,现答复如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从传统农作物和畜禽资源向更丰富的生物资源拓展,发展生物科技、生物产业,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辽宁省微生物产业体系建设,优势在于种质资源丰富,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有高校、科研院所支撑,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部分企业在相关领域已取得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不足,如产业化水平不高,科研成果有效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比例偏低等,影响了我省农业微生物产业发展。
一、助力农业绿色发展、夯实食品安全
(一)高度重视农业物生物研究与应用。积极践行国务院下发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的意见》,依托微生物培育发展生物农业,开拓新型食品资源,为充分发挥本省微生物种质资源优势。我省主要在以下几方面进行探索研究。一是2023年建立辽宁省农业微生物种质资源库,库存资源涵盖国内主要生物肥料、生物饲料、生物农药、食药用菌等领域微生物资源。2005年建立了辽宁省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开展微生物菌种保藏与应用技术研究。二是辽宁省农业科学院所属微生物院以农业微生物研究与应用为主要方向,在多个关键领域开展深入研究。三是计划开发基于基因测序、生物传感的快速检测技术,建立覆盖全链条的微生物风险预警系统。充分发挥本省微生物种质资源优势,建设国家级食源性微生物菌种资源库,实现致病菌、益生菌等菌株的数字化管理,为食品安全提供技术支撑。但是,微生物应用场景不够多元化和普及化,对土壤改良未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效果。
(二)强化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管理。高标准农田建设是落实国家“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我省牢牢扛稳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力度,截至2024年底,全省已建高标准农田面积3820万亩,占永久基本农田的61.1%,占比居东北首位。项目区农田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耕地质量稳步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夯实,为我省粮食生产实现连续稳产增产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高度重视农业微生物产业。微生物是土壤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土壤改良、肥力提升具有关键作用。其主要功能主要有三个方面的作用:一是改善土壤结构,增强保水透气性;二是提高土壤肥力,促进养分循环。三是促进作物生长,提高产量与品质。可以说微生物是土壤健康的“隐形工程师”,通过多种机制实现土壤改良、肥力提升。推广微生物技术对发展绿色农业、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2023年,中央财政通过转移支付资金支持科学施肥增效行动,其中将大豆根瘤菌剂等微生物肥料纳入补贴范围。2023年我省被列入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省,也将腐熟剂等微生物制剂作为促进粪污快速发酵腐熟重点物质,鼓励有机肥生产企业和粪污处理的服务主体应用微生物菌剂。
二、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持续做好项目管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高度重视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科学施肥增效行动、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等农业微生物项目实施与应用,组织条件适宜地区,将项目集成实施,充分发挥单个项目优势,提升农田生产力,増强土壤肥力和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促进农业可持续和生态安全,实现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发展。在科学施肥增效、绿色种养循环、高标准农田建设中,积极推广微生物菌剂和有机肥,培肥地力,改良土壤,实现土壤生态安全。
(二)继续深化科研探索,助理微生物产业发展。引导“企、科、院”等单位建立驱动机制,促进科研部门与企业融合发展,加快推动科研院校微生物菌剂研发和研发成果转化应用,满足市场需求。筛选培育高性能微生物菌种,借基因编辑等先进技术手段,挖掘高效生物菌种。深入研究微生物作用机制,探索其土壤微生态、助力植物吸收养分,以及在食品发酵中风味与营养转化的原理。支持开发基于基因测序、生物传感的快速检测技术,建立覆盖全链条的微生物风险预警系统。
(三)加强科普,聚焦公众科学素养提升。一是组织专业微生物科研人员走进校园、社区,开展科普讲座,以生动案例与趣味实验,为不同年龄人群揭开微生物神秘面纱,让大家了解其在生活、生态中的多样作用。二是利用辽宁省微生物省级科普基地等举办微生物主题展览,通过实物标本、模型展示、互动体验等形式,吸引众多观众参与。此外,还借助线上平台,发布科普文章、科普视频,拓宽科普覆盖面,让微生物知识触达更广泛受众,在全省营造浓厚的科学氛围 。
联 系 人:付明
联系电话:18640195567
赌网-网赌百家乐
2025年6月6日